CGS资讯│健身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!
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,如各种徒手健美操、韵律操、形体操以及各种自抗力动作,体操可以增强力量、柔韧性,增加耐力,提高协调,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,从而使身体强健。健身服务行业的主体为健身房/健身俱乐部,上游为健身场馆与健身器材,下游直接面对消费者。 近年来各类互联网+健身APP也大量出现。
近年来我国健身房数量与健身人群持续扩张:业内口径,目前健身服务行业规模在300亿元。从两个角度测算如下:供给端:成规模的健身房数量在1万家左右(对应的健身俱乐部大约5000家),每年平均流水约 100万,小规模的健身工作室预计超过2万家,每年平均流水约50万,合计预计在200-300亿。需求端:目前健身卡持卡人数约1500万,按照平均年费2000元,则保守估计为300亿。考虑到有 近1/3健身人群会请私教,客单价更高,实际市场更大。增速方面:根据国家体育总局《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》,2015年健身市场规模增长 14%,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%,国家职业资格持证教练数量增长77%。
美国健身产业发达,有35000多家健身俱乐部,运动人口庞大,尤其是健身运动文化盛行。中国健身卡持卡人数占比约1%(1500万),而美国健身人口占比为22%左右 (7000万),美国是中国的4倍以上。中国健身服务行业市场容量目前300亿元,美国大约为1800亿元(2015年为258 亿美元)。简单分拆计算,美国健身客单价略超中国,国内主要是健身人口数量提升空间大。
中国健身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会员卡与私教课程,盈利模式相对单一,场地+教练在产值结构中占 比超八成,而服装、补剂销售之类占比偏小。美国健身行业场地+教练的产值占比不到20%,食品(健康餐)、补剂(膳食营养补充剂)、减肥 消费(降脂课程与训练营)、服装器材(一线品牌及自主品牌)等合计占比超70%。这与美国健 身产业成熟度密切相关,也是国内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为4亿,近年来稳步提升,政府目标是2020年提升至4.35亿。从1995年国务院推出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》开始,多年来政府不断推动,尤其是2014年10月的46号文 颁布以来,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,大众健身尤其受益。2025年5万亿目标的落实, 大众健身首当其冲,受众面广且有消费意愿。2016年体育总局与国务院分别颁布《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》、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6-2020)》, 勾勒出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,包括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的人数达4.35亿,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.5万亿元等,目标是把全民健身打造成国家名片。
大众对健康关注提升是根本;其他衍生需求包括减肥降脂、塑形美体,以及社交性需求;相比较户外运动与家里运动,健身房能够有效满足白领的碎片化休闲时间,以及有教练与同伴的 场景化锻炼需求,可选择的课程与运动方式多样化,健身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。从运动本身 而言,健身房运动与户外运动并不矛盾,健身房为户外打好基础,二者互相补充与促进。健身群体不断扩大,消费观念不断提升:从年轻男性延伸到白领女性、中年人、肥胖人群、中学 生、产后女性等,同时用户更加认同团课、私教等额外付费的附加值服务,付费意识在提升。其他促进因素包括健身场馆供给增加(来自写字楼、小区)、雾霾天气影响室外运动等。
随大众消费升级,健身教练、私教工作室老板、健身房营养师等逐步成为一项时尚阳光的职业;随微博、微信、QQ等社交工具大发展,社交媒体晒健身照、晒运动装备、比较运动排名等已成常 态,开始带有社交属性,为了社交而健身;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,15年来KEEP、FITTIME等健身类应用快速流行,微信公众号、优酷、今日头条等平台上也聚集大量粉丝。2016年我国运动健身类APP活跃用户规模预计达3400万;网红经济深入到各大垂直领域,健身类网红/KOL已经大量出现,并通过电商等方式实现变现。
我国健身器材销售收入15年同比增长8%至350亿元,14-15年保持稳健增长,侧面印证行业热度;高端健身器材市场主要被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,在星级酒店与高档俱乐部使用;英派斯与乔山为 代表的中高端国产品牌发展势头也不错,在业内已积累起较大的品牌影响力,主要在连锁俱乐部、 酒店等处使用。随用户人群扩容与需求细分化,按摩椅、康复器械等迎来发展机遇,健身器材未来有 望更加时尚化、智能化与人性化。
随着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,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朝阳的健身运动行业,为健身运动行业贡献一份力量,让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、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,在健康下茁壮成长。
(文章来源:赛普健身教练学习号)